国产精品一区精品_国产欧美日韩在线一区二区激情_99re6视频在线播放_久久夜色精品亚洲_影音先锋波多野结衣_亚洲精品无码鲁网午夜一本_国产真实伦对白HD_91视频色版下载_国产中文字幕诱惑免费在线视频_亚洲自拍偷拍无码专区

【校園文化】禮與服飾

發(fā)布于: 2023-03-21 08:42
閱讀: 41

【校園文化】禮與服飾

禮是從端正容貌、整齊服飾和使用得體的辭令開始的?!抖Y記》說:“禮儀之始,在于正衣冠。”“禮義之始,在于正容體,齊顏色,順辭令。”一個有良好修養(yǎng)的人,在公共場合必定體態(tài)端正、服飾整潔、表情莊敬、言辭文雅——這既是內(nèi)在修養(yǎng)的表露,也是對他人的尊敬。積極進取的人總是把精力集中在修身和學習上,服飾但求整潔,與自己的身份相稱,不與人在生活上爭奇斗艷、炫富擺闊。唐朝時,高麗、新羅、日本的留學生曾來中國學習這種文明的制度——“衣冠文物”,可見“衣冠”這兩個字有多么重要! 

一、衣冠是文明的標志 

       服飾是文明時代的產(chǎn)物。相傳在五千年前,黃帝的夫人嫘祖就發(fā)明了蠶桑絲綢,考古發(fā)掘的資料證明,這一傳說并非空穴來風。浙江余姚距今約 7000 年的河姆渡遺址,出土過一件盅形的文物,上面畫著四條蠕動著的蠶,還有一圈幾何形的文飾。專家認為,上面的這幾條蠶,已經(jīng)屬于家蠶的形態(tài);那一圈幾何形的文飾,很可能就是當時絲織物上紋樣的寫實。考古工作者在浙江嘉興的錢山漾遺址發(fā)現(xiàn)了一塊距今四千多年的殘絹,可見,至遲在四千多年前,我們的先民就已經(jīng)穿絲綢衣服了,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,證明我國是悠久的絲綢王國。當時人們的衣服質(zhì)料,除了絲綢之外,更多的是用麻。而衣服的作用不光御寒、遮羞,還有表達內(nèi)心情感的功能,所以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很重視。古人所說的服飾,主要包括如下四個方面: 

頭衣。

      頭衣是指覆蓋在人頭部的織物,今人統(tǒng)稱為“帽子”。先秦時因為形制的不同,而有冠、弁、冕等名稱。在儒家的觀念中,“身體發(fā)膚受之父母”,所以古人對頭發(fā)倍加珍惜。頭發(fā)經(jīng)常洗濯,甲骨文中的“若”字,就像人洗發(fā)之后、用雙手理順之形。頭發(fā)洗凈之后,要梳理整齊,挽成發(fā)髻盤好,再用玉、骨或竹做的簪子固定住,講究的則還要用一塊稱為“纚”的帛把發(fā)髻包起來,然后再戴上冠冕——這樣打扮自己,是一種嚴肅的人生態(tài)度的表現(xiàn)。先秦時期,只有成年男子才能戴冠。冠是身份的象征,因此當孔子的學生子路在戰(zhàn)爭中被對手砍倒在地后,他仍從容地系好冠纓,說:“君子死,不免冠!”后世冠冕的形制不斷變化,到宋代有“幞頭”等叫法。 

上衣。

       今人所說的衣服,古人有嚴格的區(qū)別:上衣稱“衣”,下衣稱“裳”。上衣用兩條腰帶束系,一條是布的,用來將衣服的腰部收緊;另一條是皮革的,縛在布腰帶之外,主要用來系掛各種常用的物件。中國古人穿的衣服有鮮明的特色——漢族人的衣襟一律向右掩,稱為“右衽”;而當時周邊民族卻流行“左衽”的樣式。春秋時期,周邊民族進攻中原,管仲以“尊王攘夷”相號召,保衛(wèi)了中原王朝的安全。對此,孔子高度評價了管仲的歷史功績:“微管仲,吾其被發(fā)左衽矣!” 

下裳。

      先秦時代還沒有出現(xiàn)后世的褲子,當時人們的下身衣服是用布片聯(lián)綴而成的,其樣式有些類似于今人所說的裙子。據(jù)文獻記載,當時的布每幅二尺二寸寬,前面是三幅,后面是四幅,在腰間相交,彼此疊壓處有褶。由于兩腿不時地活動,使得大腿很容易暴露在外,因此腰的兩側各用一塊稱為“衽”的布條來遮掩。 

      足衣。足部的衣飾主要有鞋和韤。先秦的鞋有單底和復底兩種。韤的作用有些類似于今天的襪子,不過要厚實得多。 

二、穿戴的要則 

服飾還可以展示人的志尚、修養(yǎng)和氣質(zhì)。人與人接觸時,影響最直接的便是彼此的服飾。 

       第一,衣冠的穿戴要緊湊。宋代大儒朱熹提出了“三緊”的標準,即頭緊、腰緊、腳緊。“頭緊”,是指要把頭發(fā)梳好,將簪子插得整整齊齊;帽子要戴正,帽帶一定要扎緊。“腰緊”,是說要把腰帶束好。“腳緊”,則指要把鞋帶系緊。只有帽帶、腰帶、鞋帶都扎緊了,人的精神狀態(tài)才會顯得振作,也才能表現(xiàn)出對人、對事的尊重。朱熹還說:“凡著衣服必先提整衿領,結兩衽紐帶,不可令有闕落”,如果這些地方不注意,則“身體放肆、不端嚴”,會“為人所輕賤”?!抖Y記》里也曾說“禮儀之始,在于正衣冠”。所以自古以來,無論男女,早晨起來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梳頭。西安的陽陵是漢景帝的陵墓,里面出土了很多俑,俑的頭發(fā)都梳理得很講究,發(fā)髻也很多彩,沒有一個是披頭散發(fā)的?,F(xiàn)在我國大陸很多學校門口都有“整容鏡”,要求學生到學校里來,先需對著“整容鏡”照一照,如果頭發(fā)衣飾等沒有整理好,就需整理好以后才能進校;臺北松山火車站的大廳里也有一面大鏡子,上面寫著“整肅儀容”四個字,可見兩岸的理念是一樣的:在公共場合一定要整肅儀容。 

      第二,衣著不能過于暴露,尤其是女性。女同志如果在大庭廣眾之下袒胸露背,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,還會引發(fā)一些別的問題。有人說,“男同志穿得越多,越紳士;女同志穿得越少,越時尚”,這是一種誤導。這樣的時尚,我覺得不一定好。正如某句笑話所言,“流行的不一定是好的,比如禽流感”。女同志穿著拖鞋、背心以及不太正式的短褲,堂而皇之出入任何場所(包括上飛機),對周圍的人似乎熟視無睹,這樣的時尚恐怕有點不正常。 

      第三,衣著要注意身份和場合。衣著要跟年齡一致。古人認為,外表的衣服要與內(nèi)在的德性相稱,要跟內(nèi)在的情感一致。如《禮記》說“童子不衣裘裳”,意思是說小孩子不要穿裘皮衣服,因為裘皮衣服太過華貴,小孩子什么都不懂,不配穿這樣的衣服,即使穿上了內(nèi)與外也不相稱。另外,從健康的角度來講,皮衣服穿了上火,對小孩子沒有好處。 

      衣著也要與場合協(xié)調(diào)。比如去參加喪禮,要穿黑色或白色的素服,因為在這個非常特殊的場合,所有的人都在為失去一位親友而悲痛,甚至在哭泣。有人不明白這個道理,去參加喪禮的時候,穿著色彩艷麗的衣服,甚至涂口紅、化妝;有人穿的是黑西服,但領帶卻是花的——這些都跟整個喪禮的氣氛不協(xié)調(diào),是很忌諱的、非常失禮的行為。相反,假如你正在服喪中,穿的衣服非常素氣,那就不要參加他人的婚禮。在公共場合也有類似的問題。如在某個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勝利 60 周年的晚會現(xiàn)場,女主持人穿了鮮艷的紅馬甲,合唱隊的人都穿著西服、打著領帶。八年抗戰(zhàn),我們犧牲了幾百萬生命,回想起來,誰的心情都很沉重。但女主持人穿著紅馬甲卻彰顯著節(jié)慶的快樂,這顯然是不合適的;而一身洋打扮的歌唱者也讓人覺得不協(xié)調(diào):到底是中國人在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呢,還是西方人在紀念抗日戰(zhàn)爭? 

      衣著還要與職業(yè)相稱。著名演員王剛曾提到,他上小學的時候,男同學們非常迷戀一位女老師,而這位女老師穿著特別樸素,所以,當時全班同學都跟著穿得很樸素、很干凈——這就是這位女老師給孩子們的正面影響。假如學校的老師們都放蕩不羈,衣著追求怪異并以此為美,那對學生的影響就會很消極。女老師尤其不能花枝招展,如果成天換首飾、衣服,學生就無法把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學習上。不同的職業(yè)對于著裝有著不同的要求,身在職場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衣著,至于回家以后怎么穿戴,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。 

三、服飾要注意民族特色 

      服飾要有民族性。服飾是一個民族最顯眼的文化表征,許多民族如印度、阿拉伯、蒙古等都有自己的服裝。在漢唐和明朝,我們的服裝是非常漂亮、非常有民族個性的。辛亥革命把清朝推翻以后,孫中山發(fā)明了中山裝。文革以前,毛澤東、周恩來都穿中山裝,可是現(xiàn)在卻幾乎沒人穿了。而前兩年流行一時的唐裝,還沒有被大家普遍認可。那么,有關部門能不能動動腦筋,設計出幾款既符合民族傳統(tǒng)、又能被大家所接受的服裝讓我們來穿呢? 

      隨著我國經(jīng)濟的發(fā)展,很多人都感到作為一個中國人是自豪的,也愿意穿民族服裝。可是現(xiàn)在,適合我們穿的民族服裝非常少。在正式場合比較省事的選擇是西服,但西服需要你花很多時間去伺候它。我在臺灣以及國外一些地方,看到許多開車的人都把西服掛在車子里或架子上,有的人甚至在馬路上拎著西服走,這些人實際上已經(jīng)成了西服的奴隸。有資料說,經(jīng)常打領帶的人,腦供血會受到影響。據(jù)說在日本,現(xiàn)在就有很多人穿西服不打領帶。我想,穿西服不打領帶,還不如我們不穿這個衣服。 

     中國的衣冠文物,綿延數(shù)千年,對東亞文化的影響很大。我們有非常值得夸耀的民族服裝,值得我們珍視和保護。 

來源:清華大學網(wǎng)上刊物

分享
  • 400-004-0289
  • 返回頂部